近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发布了一份文件股票股票配资,要求在今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的林清轩,补充说明8个有关经营的问题,包括此前股权转让时,公司估值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增长了一倍多,这是否合理;以及公司因虚假宣传受行政处罚后,是否已整改;并要求其说明公司欠缴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具体情况等等。
而上述的这些问题,不仅让林清轩的上市之路再添变数,显得困难重重,也再次在业内挑起了对其经营模式,是否可持续的质疑。
老股东对上市缺乏信心
证监会的第一个问题,就直指林清轩在上市前发生的两起股份转让。
2024年8月,雅戈尔时尚以7185.5万元的价格,从林清轩的股东“海纳华(上海)”手中,购买了4.49%的股权。以此价格计算,当时给予林清轩的公司估值是15.59亿元。
到了2025年5月,也就是在林清轩申请上市前夕,包括海纳华(上海)、杭州源琛、上海涛敏等多位股东,再次选择出售自己手中的股权。但此时,林清轩的公司估值却高达38.25亿元。在1年不到的时间里,其估值居然涨了一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股权转让中,有多位跟随林清轩多年的股东,选择以“清仓”的方式离开。比如金华益财,2021年以6000万元的价格购得林清轩1.89%的股权,四年后选择以7229.3万元的价格全部售出;同样,杭州源琛也是在2021年,以5000万元的价格获得1.57%的股权,四年后的售价是是6009.5万元。
另外作为林清轩曾经的最大投资者,海纳华(上海)曾在2021年1月和9月参与林清轩的两轮融资,总计投入了6500万元,获得4.96%的股权。但在2024年8月和2025年5月,它分两次清空了所有股权,总售价为8983.3万元。
从投资收益来看,这些风险投资机构选择在此时“清仓”,能获得的利润并不高。比如金华益财和杭州源琛,投资四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只有5%左右。而如果林清轩能够上市成功,那么它们的收益远不止这些。可见,这些陪伴林清轩多年的投资机构,并不太看好它的上市之路。
并且,那些愿意“接盘”的投资机构,也都是和林清轩签订了“对赌协议”的。据招股书显示,若林清轩未能在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上市,投资者有权要求其实控人,以年化8%的利息回购股份。
疫情颠覆其经营模式
事实上,林清轩近几年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作为一个成立20余年的老国货品牌,林清轩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与资本市场没有关联。但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彻底改变了它的经营模式。据其创始人孙来春介绍,疫情暴发后,林清轩大部分门店被迫闭店,在营业的门店也几乎空无一人,公司业绩连续多日为0,但店铺租金和员工工资依然得给,仅这两项支出一个月就超过3000万。
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先是在媒体上发布了一封名为《至暗时刻的一封信》的公开信,不仅在化妆品行业引起热议,而且迅速“出圈”,引发众多线下零售企业的共鸣。趁着这一波热度,他组织林清轩线下门店的员工,开始在微信、抖音等平台直播带货,同时加强品牌在线上渠道的运营。
依靠这一系列的举措,林清轩扛住了疫情的冲击。在2020年2月1日至2月23日,其线上销售额同比提升5倍。凭借在线上渠道的优异表现,它在当年的销售额逆势增长了30%。而疫情对林清轩的最大改变,是让它坚定了未来的主攻方向,即线上渠道。
在疫情前,林清轩是一个以线下单品牌店为主营业务的品牌,全国各地的门店数量达到300多家。据数据显示,2019年其线上渠道的销售占比还仅有23%左右,但到2020年,该数值迅速上升至40%以上。
在尝到甜头以后,其自然而然地想继续扩大在线上的销售规模。但面对线上流量成本的飙升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它也深知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后盾,就很难在线上渠道有所作为。
于是在2021年1月,林清轩完成了自创立以来的第一笔融资,总金额高达1.4亿元;同年9月,其再次获得一笔1.81亿元的融资。正是依靠这两笔总计高达3.21亿元的融资,林清轩在线上渠道开启“狂飙模式”。
根据财报显示,2022年它在线上渠道的营收为3.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45.2%;而到2024年,线上营收规模已达到7.14亿元,两年增长了128.8%,其占比也上升至59.1%,成为林清轩的第一大销售渠道。
迈向高端化的途中,动作“变形”
为了能够在线上取得成功,林清轩一方面加大营销投入,另一方面则试图让品牌走向高端化。
根据招股书显示,在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间,林清轩在销售及分销上的开支,分别为5.09亿元、4.86亿元、6.8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均超过了50%。其中在2022年,其总营收才6.91亿元,可花在销售及分销上的钱却高达5.09亿元,销售占比达到了离谱的73.7%。
可对于一家以线下起家的品牌企业来说,有时仅仅通过砸钱搞营销,并不一定就能在线上取得相应的回报。比如在2022年,手握超3亿元融资的林清轩,投入了超5亿元在营销上,但最终只换来了不到7亿元的营收。由于过低的投入产出比,使得它当年罕见亏损了3000多万元。
为了提升在线上渠道的营销效率,林清轩再次对品牌战略进行了大调整。在2023年3月16日,正式将品牌定位由原先的“山茶花修护专家”,升级为“山茶花抗老修护专家”,正式进军抗老市场。
而它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看中了抗老市场的巨大潜力。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抗衰老市场规模达739.8亿元,同比增长10.4%,并预计在2027年将突破1000亿元;另一方面,抗老市场的消费群体普遍拥有更高的消费能力和品牌忠诚度,品牌一旦能成功“扎根”,不仅可以领先其他国货品牌,而且能提升产品的溢价,从而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线上流量成本的上涨。
不过,林清轩在高端市场的经营,有时显得太过急功近利,导致其很多营销动作“变形”,最后反而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在宣传上,它不仅将“抗老”作为品牌定位,而且在产品功效宣传上也频繁使用。这种高调的行为,也让它收到了一张来自监管部门的罚单。
据公开资料显示,在今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了一则对于林清轩旗下子公司的处罚公告。由于在其经营的一家林清轩单品牌店内,发现广告灯箱中使用了“林清轩山茶花抗老修护专家”的字样,并宣称可提供“抗衰慕斯”服务项目,因此判定该行为属于违规使用“抗老”和“抗衰”等功效宣称,罚款近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查处时,林清轩还试图为自己辩护,并拿出了一份《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化妆品产业分会“抗老修护专家”专家评审结论》,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产品确实有抗老功效。
但事实上,其创始人就是该协会的副会长。并且在事后,该协会也主动出来澄清,称其文件“仅用于企业学术交流”。最终,相关部门并没有采纳林清轩提供的证据,维持此前的处罚结果。
除此之外,林清轩此前还被多次质疑,想通过“碰瓷”香奈儿的宣传方式,来打造自身品牌的高端形象。比如在2022年初,香奈儿宣布将发布“红山茶”系列新品后,林清轩创始人立马发文“炮轰”香奈儿,指责其“不正当竞争”。但最终,它既没有拿出过硬的证据,也没有将香奈儿告上法庭。
另外在2023年,当林清轩宣布推出一款售价1702元/75ml的香水新品后,由于其价格过高,受到众多网友质疑,并因此登上了微博热搜。可在事后,品牌方的做法依旧是将矛头指向香奈儿。
多年前,还属于小品牌的百事可乐,曾凭借“碰瓷”当时正红的可口可乐的宣传方式,获得巨大成功。但在如今这个讯息发达的时代,这种品宣方式很难让消费者认为,林清轩和香奈儿已是同等水平的品牌,反而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进而对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对于品牌来说,迈向高端化的路程一定是漫长的。一旦它想通过走“捷径”的方式快速实现目标股票股票配资,那么就很容易走向歧途。因此即便能够在未来登陆资本市场,林清轩也应该好好利用手中的资源,通过好产品和好营销,慢慢在消费者心中塑造品牌的高端形象。